一片真情洒瀚海——浙江援青干部访问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20 17:14:23 星期一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

如今,“援青”就像一根红丝带,把浙江与相隔千里的德令哈市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帮助德令哈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一批又一批最优秀的干部派到德令哈。每批援建干部在援建的三年里,他们视德令哈为故乡,把德令哈各族群众当亲人,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德令哈的援建上,为柴达木新城撒下心血和汗水……

让每个学生更优秀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一直是朱英多年来的梦想。在浙江省杭州市春蕾中学任教的朱英,有幸作为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队伍的一员,来到德令哈担任德令哈市一中初三(八)班“杭州班”班主任、数学老师。

初到德令哈的朱英,刚上任就面临着三大严峻考验:近三千米的海拔高度,胸闷、呼吸困难、失眠等一时难以克服的高原反应综合症;学生数学底子薄更是一时无法逾越的鸿沟;远在杭州读小学的女儿由于没人辅导学习成绩急速下滑,更让她日夜牵肠挂肚……

自己孩子学习的事再大,与这里全班学生冲击高中考试的事相比也是小事,她只能请求婆婆多操心。再说知难而退不是朱英的性格,更有悖于出发前她在心里立下的铮铮誓言。

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朱英深知,初中三年级意味着学生已经到了考高中的百米冲刺的关键时刻,学习成绩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命运。为了让每个学生变的更优秀,她全豁出去了,面对剧烈的高原反应,她半天也舍不得休息,每天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不停地飞转着。白天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挤时间家访,为后进学生补弱项、讲难点,“开小灶”加餐,处理完班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急急忙忙到医院里吸氧后,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又继续挑灯夜战……

一分辛苦一份收获。朱英同前后到来的15名杭州教师一起,经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德令哈一中初中阶段实现了“杭州班”全覆盖。由于“杭州班”学生成绩突出,不但在当地社会各界受到广泛好评,2018年5月“杭州班”团支部还成功荣获 “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成为青海教育援青的一张靓丽名片。

援青 有十分力不使九分九

2016年,作为浙江第三批援青干部队伍的一员、德令哈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军,双脚一踏上德令哈这片热土,就把自己当成了德令哈人。

“作为援青干部,只有吃透市情,熟知短板和群众打成一片,才知道群众最需要什么,怎么援、援什么。”三年来李军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为尽快进入角色他认真研究德令哈市情、详细了解当地人文历史、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用脚步丈量了全市3镇、1乡、3个街道、各村、社区,行程近千公里,不久就成了“德令哈通”;他节假日不休息,坐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炕头上,了解每家致贫的原因,一次又一次蹲在田间地头同贫困群众一起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

为援建德令哈,李军有十分力,决不使九分九。即使出差、回浙江探亲也闲不住。他向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领导汇报援建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为德令哈市争取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动员浙江省杭州市党政机关、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为提高德令哈市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能力、教师教学水平,他联系杭州市有关学校、机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为德令哈市教师、基层干部提供进修学习开眼界的机会;他一次又一次为浙江有实力的企业老板介绍德令哈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光明的发展前景,动员他们来德令哈投资兴业。李军这种千方百计争取援建项目资金,真心实意招强商,支持德令哈发展的敬业精神,不仅感动了浙江不少有关部门领导,也使浙江不少知名企业家更坚定了来德令哈投资兴业的决心。

数字是枯燥的,但一组组数字,更能见证李军援建三年来在德令哈市留下的坚实的足迹:

2016至2019年,德令哈市实施援青项目67个,累计争取浙江援青资金15810万元。

浙江社会各界累计为德令哈市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贫困农牧户捐助资金、物资,总价值1360多万元;

积极争取,浙江援青投入资金160万元,使德令哈市443名干部有了到浙江学习培训的机会;通过举办培训班为德令哈市培养乡土人才200名。

一大批浙江企业成功落户德令哈;在浙江工业园建设项目上,一期工程成功争取浙江援建资金2000万,建成2栋标准化厂房、1栋综合办公楼、以及其他附属设施;2017年,浙江工业园二期工程启动后,又为德令哈市成功争取浙江援建资金2000万元……

李军说:“三年时间刻骨铭心,人还还未离开德令哈就已经开始怀念,我早已把自己当成德令哈人。在这里工作我充满激情,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由于缺氧经常头疼夜里时常失眠,也有想家的时候,但只有干好,才能对得起德令哈各族父老乡亲。所以三年来不管海拔有多高,环境有多恶劣,我一直始终如一积极努力。” 

来源:德令哈发布  作者:张金花  编辑:娄晓涵
要闻
对口帮扶黔东南
对口帮扶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