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以培训促就业 以就业助脱贫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04 19:07:14 星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根本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亟需从教育入手,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更需要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协作。

如今,杭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赋予力量,在助力脱贫方面,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建档立卡户贫困劳动力(以下简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的根本举措。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在策划伊始就将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列为重点,试图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助脱贫”的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实现“自我造血”。

自2016年以来,“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与全国88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育扶贫合作,创建了169个“吉利成才班”,招收建档立卡学生1901人。其中,在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开办了6个“吉利成才班”,招收学生1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18人。与此同时,吉利旗下的五所院校,共招收建档立卡学生1235人。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其实贫困劳动力改变自身现状的意愿十分强烈,他们身上具备强大的潜力,因此,“吉时雨”通过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新时代国家给予的温暖,要学真本领,要练硬功夫。

据悉,项目成员在走访时发现,在贫困户中,大多因家境贫困,无法供子女继续上学,导致很多孩子早早就外出打工。但因为年龄小,文化水平低,又缺乏相应的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所得收入并不高,因而呈现出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企业该如何参与教育扶贫,在教育扶贫当中能做些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扶贫模式。

在依托五所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下,充分结合自身企业汽车产业的现状,与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全面合作。

例如,对贫困户进行联合培养。根据双方发展需要,双方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的实施,联合培养适于社会需求的中高端应用型人才;

实行“实习就业”。学校开设的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吉利成才班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制造型企业上岗实习和就业,以达到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之目的。   

展开科技合作。双方充分实现人力、设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研发、新产品研发和政府项目申报等工作。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加强团队建设。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科研项目预研、开发和学术研讨,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服务企业能力;而企业选派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协助学校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对在职员工进行管理、技术等方面培训和提升。

发展产学研发。双方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对能力标准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度研讨。

实现企业奖学金补助。开展订单式定点培养,创建“吉利成才班”,招收建档立卡劳动力入学,提供中职每年每人4000元、高职每年每人6000元的励志奖学金,以减轻贫困家庭上学难。

实行“万人蓄水池”计划。在校企合作成熟地区域(浙江、贵州、张家口等地区),开展“万人蓄水池”计划,将多个职院进行强强联合,打通校校间地交流,共同提升。

开展校校企合作。中职院校地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地前提下,入读吉利旗下的院校,将给予持续的学费补助(享受学费、住宿费全免,并报销家校往返路费,平均每人每年20000元),毕业后提供就业岗位。

“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助脱贫。” 要实现真正的“ 脱贫”,仍需不断探索出一个可实现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

来源:  作者:  编辑:娄晓涵